周锟个人简介:
籍贯:河南济源
个人荣誉: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济源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成就:曾获全国“柳公权杯”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法大展三等奖
全国第三届教师书法作品展三等奖
全国“雷迪森庄园奖”道教书法展最高奖
全国“乐平古戏台”书法大赛三等奖
全国第三届“希望·圆梦”书法大展三等奖
全国“太极杯”书法大展三等奖
全国第五届“性灵派”书法大展特等奖
陕西省首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
山西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最高奖
纪念侯马盟书出土50周年书法展二等奖
此外,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首届“刘禹锡杯”书法展等,作品多次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期刊。
谢觉哉曾言:“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的人,一定谦虚。”周錕学长就是这样一个书墨在心,谦逊在形的人。他以极为谦卑的姿态仰视着书法殿堂内的文化瑰宝,将书法从笔尖勾勒到心间。由此,他结识了此生“挚爱”——书法,也在自我享受书法之美的过程中向大家传递了由书墨韵香所发出的正能量。
2017年10月27日,山西省“献礼十九大,筑梦在山西”高校庆祝国家资助新政实施十周年主题文艺汇演活动在山西传媒学院顺利召开,在颁奖环节,本校学子周錕荣获书法比赛一等奖,周錕学长的作品用遒劲有力的笔法书写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赞扬与对来日辉煌的信心,一笔一划都是学子的赤诚之心,一撇一捺都是少年的滚烫情怀。活动结束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研三的优秀学长。
结缘书法,相伴相知
周錕学长从小学二年级便开始接触书法,那个时候,每天下午第四节课都在学校练习。“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种子也就是在那时播种的,经过了十几年的翰墨氤氲终于绽放出璀璨的花朵。2010年周錕学长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专攻书法专业,并在大三那年获得了全国“柳公权杯”书法作品奖的最高奖,这次获奖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同时也给了他数十年如一日、冬练三九,夏练五伏这份坚守的最好回报。大学毕业后,因为仰慕山西大学的书法前辈,他经过层层选拔考上了山西大学的研究生,并在书法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一方沉稳,一份狂放
周錕学长最爱的作品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其中既有一份去留无意的洒脱,又有不愿追名逐利的淡泊,亦有我们年轻人所应有的那份鸿鹄之志。他希望自己能保持从书法的熏陶中得到的那份洒脱,那份自然。他对自己的作品是这样评价的:“我的作品谈不上隽美却有拙朴之意。既传承了中华传统书法的魅力,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这拙朴与稳重,使他在如今纷纷扰扰的生活仍保持一方净土,闲暇之余写写字,品品茶,让心灵静下来思考,让生活慢下来品味。就像木心口中的生活最好的状态——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中亦有尘世的烟火气息,周錕学长过得就是这样的生活。
享受生活,与时俱进
采访过程中,学长不止一次提到“本专业的知识一定要学好”,而且还要平衡好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和学习方式。在本科期间周錕学长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丰富生活;在山大读研究生时,他也时常去教退休的老干部写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书法的魅力。谈及学习生活态度,学长讲到:“就像书法,不能一味继承古人,要勇于创新,学习生活也是如此。”唯有这样,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学长对学弟学妹们的告诫,青春易逝,韶华难求,大学四年里,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创新,不断成长,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敬畏传统,崇尚经典,不断创新,从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上对传统经典进行持久深入的挖掘和阐释,而这种挖掘阐释需要摒弃浮躁,要有像周錕学长一样拙朴稳重的淡雅心境,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唯有这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的品质,才能静而生悟、悟而有得,才能真正体悟到传统经典的博大精深,玄妙大美。
既得初心,坚守始终
“谁都知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很少人知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学长意味深长的说,从2012年至今,从当初那颗只想把字写好的初心,到现在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随着不断的学习,阅历的增加,初心中既有坚定,又有延伸。如今的他,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号召,为了“不让一个青春的梦想掉队”,参加了山西省举办的“献礼十九大,筑梦在山西”的高校庆祝国家资助新政实施十周年主题文艺汇演活动,并挥毫写下“八万里皇图无恙,看金瓯一统,讲信修睦,举世同襄中国梦;五千年岁月漫长,欣圣鼎永存,持忠守仁,抬头便是舜尧天”的美好祝愿。
同时他也相信能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的独特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使书法这种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这一艺术形式,落实到书法创作,使中华书法文化在故土上燃起中华文化的狂热之火,在世界上点亮中华文化的自信之灯,为新时代的“ 坚定文化自信,共谋文化新发展”锦上添花。